從商丘柘城到鄭州鄭大一附院,駕車要走250公里,,花費將近3個小時,。去客運站乘坐大巴車,也只需要60元錢,。
遠嗎?不太遠,。
可對白血病兒童的媽媽劉海燕來說,這200多公里,,卻像隔著山海,,隔著星河,隔著4天3夜的騎行奔波,,隔著長達幾百公里的提心吊膽,。
一句"孩子又發(fā)燒了,不肯吃藥",,沒身份證的她騎上自行車從商丘來鄭州
劉海燕28歲,,是3個孩子的母親。
大兒子坤坤(化名)今年5歲,,去年年底,,他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(高危),。
從兒子生病的那個日子開始,這個家就被分為了兩半:丈夫張紅彬在醫(yī)院照顧坤坤,,劉海燕陪伴公婆在老家柘城照顧坤坤的弟弟妹妹們,,偶爾也來照看坤坤。
"孩子又發(fā)燒了,,這個病就怕發(fā)燒,,他還不肯吃藥。"4月初,,張紅彬在電話里順口向劉海燕提了一句,,沒想到卻被劉海燕記在了心上。
"孩子不吃藥,,那發(fā)燒了哪能不吃藥呢?"想起病重的兒子在吃苦受罪,,劉海燕就揪心,"他爸爸以前出去打工,,孩子和他不親,,只愿意聽我的話。"
孩子的病情如何了?治療的時候疼嗎?會哭嗎?想媽媽嗎?現(xiàn)在又發(fā)燒了,,怎么不肯吃藥呢!
一咬牙,,一跺腳,沒有身份證,、從未出過遠門的劉海燕在包里裝上自家蒸的幾個饅頭,,幾個包子,帶上一條御寒的毛毯和幾件厚衣裳,,將幼小的孩子托付給公婆照顧,,在4月3日這天,瘦弱的她騎上家里破舊的自行車,,踏上了抵鄭探兒之路,。
啃饅頭、睡銀行,,4天3夜邊走邊問路 丈夫:心疼死了
這條路要走多久,,她也不知道。
她目不識丁,,一天書也沒念過,,手機只會接打電話功能。
"去鄭州怎么走?"騎上自行車,,她邊走邊問路,,"別人給我指哪兒我就往哪兒走,如果走錯了我就再拐回去,,總會有好心人的,。"
"第一天很累,,后來幾天就好很多了,累了就下車推幾步,。"劉海燕扯了扯嘴角,,似乎在笑。在她的腦海里,,只要肯問路,,只要她在路上,就一定能到鄭州,。
餓了就在路邊啃幾口冷饅頭,,晚上困了就找個自助銀行站點在里面湊合一晚。
鄭州沒有辜負劉海燕的一腔孤勇,,終于在4天后,4月6日的傍晚7點鐘左右,,她來到了鄭大一附院,。"到了之后我的腳已經(jīng)不會走路了。"劉海燕說,,"不覺得辛苦,,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孩。"
"她到的那一天我都不敢認,,曬得很黑,,頭發(fā)也被吹得亂七八糟的,還瘦了,。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種心情,,特別難受。"說到這里,,丈夫張紅彬眼眶紅了,,淚水在打轉(zhuǎn)。
"那天大兒子突然發(fā)燒了,,小孩得這個病就怕發(fā)燒,,我就給她打了電話說了一聲,但是我根本沒想到她知道后會直接騎自行車過來,。"張紅彬著實心疼,,"以后再也不會讓她一個人上路了。"
與娘家鬧矛盾,,身份證遭扣押
4月16日下午,,河南商報記者在鄭大一附院的病房內(nèi)見到了劉海燕一家人。
不同于尋常孩子,,患病的坤坤安靜得出奇,。他躺在床上用手機觀看動畫片,,身體瘦弱,單薄得像個紙片人,。
劉海燕坐在病床旁的凳子上,,怯怯地扭頭朝人笑。
乍一看,,她怎么也不像是個年輕的90后媽媽:身高約一米五,,身體干瘦,走路時微弓著背,,黝黑的面孔,,臉上有著不符合實際年齡的皺紋。
張紅彬坦言,,劉海燕的智力可能有些缺陷,,"說傻也不傻,就是有點遲鈍,。"
"我沒有身份證,,沒辦法買車票。就騎著自行車來了,。"劉海燕坦言,,是因為與娘家鬧了矛盾,身份證和戶口本也被奶奶扣押,。
"之前帶孩子來醫(yī)院做檢查是坐黑車來的,。"張洪彬說,劉海燕沒有身份證,,無法購買車票,,他們只能選擇黑車出行,并且只能無奈承擔高昂的交通費用,。"也是因為經(jīng)濟原因吧,,她才會想著騎自行車過來。"
說話間,,幼小的坤坤爬到劉海燕身上,,緊緊抱住了母親,朝她臉上狠狠親了一口,。
你愿不愿幫幫他們,,渡過這個難關(guān)?
張紅彬說,,現(xiàn)階段,孩子已經(jīng)進行完第三階段的化療,,"平時也比較配合治療,只是在病痛難忍時才會抱著他媽媽哭,。"
據(jù)了解,為了給孩子治病,,不到四個月,他們已經(jīng)花費了十五六萬,。
平時,劉海燕主要在老家給飯館洗洗盤子,,日薪70元;農(nóng)忙時幫人在地里拔草,,時薪4元。而張紅彬在上海打工,,做油漆工的活計。
孩子生病后,,這個家就斷了經(jīng)濟來源。"我們的一點積蓄早就花完了,,治療費用可以報銷一點,通過籌款平臺也籌了一點錢,,現(xiàn)在還欠親戚五萬多,。"
記者:河南商報記者 張晶晶 實習生 張逸菲 王蒙 文/圖
編輯:河南商報 郭爽
來源:河南商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