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4日中國航天日這天,,歐陽自遠與中國地質(zhì)科學院研究所副研究員董漢文一起,分享了航天探索與地質(zhì)研究兩個科研領域之間的深厚淵源,,并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參與到科普工作中來,。這也是快手新知423特別策劃“我在快手讀人間”活動的其中一場直播,。
直播中,,談起選擇科研道路,歐陽自遠不禁回憶起那個動蕩的年代,,“我出生于1935年,,整個幼年時期都是跟著父母在四處逃難中度過的”。歐陽院士從那時候就認識到,,國家衰弱就會受人欺凌,,中華民族只有強大起來,才能保衛(wèi)好自己,。
高考前夕,,報紙上的一句話改變了歐陽自遠的一生——“年輕的學子們,你們要去喚醒沉睡的高山,,讓他們獻出無盡的寶藏,。“彼時,國家正值工業(yè)化的關鍵時期,,最缺少就是礦產(chǎn)資源與能源,。也因此,,歐陽自遠毅然決然地報考了北京地質(zhì)學院。
進入大學后,,歐陽自遠了解到了更廣闊的科學天地,,在不斷地成長與學習過程中,他與航天工程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,。1957年,,蘇聯(lián)發(fā)射了人類史上第一個衛(wèi)星。“我對這個科學上的進步太感興趣了,,我們搞地質(zhì)的就像小螞蟻,,但人家的衛(wèi)星在天上,那是完全不同的尺度,,從那時候我就堅信,,我們中國也一定會進入空間時代。”
本科畢業(yè)后,,歐陽自遠從事了與航天隕石相關的研究,,成功發(fā)現(xiàn)了南丹鐵隕石、新疆史前隕石,,并主持勘探吉林隕石雨,。學習地質(zhì)打下的扎實的實驗基本功,為他研究宇宙巖石成分提供了充分的方法論,。
而現(xiàn)在,,伴隨著“嫦娥”探月的階段性成功,歐陽自遠也重新審視自身的規(guī)劃,,找到了科研生涯中一個新的目標,。“群眾對探月有很多疑問,而科研人士卻沒有講清楚”,,歐陽自遠意識到,,科研工作不能埋頭苦干,要用“尿不濕最早是為宇航員設計的”,、“月球的清潔能源能用1萬年”這種具象化的科普內(nèi)容,,來告訴群眾,探月工程對改善生活水平的長遠意義,。
在入駐快手做科普后,,歐陽自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普的普惠價值,“科學家最大的責任是完成自己的研究,,另一個責任是傳播自己的科學精神,,科學思想。科技創(chuàng)新與科學普及是雙翼,。雙翼騰飛,,中國才會騰飛。”歐陽院士敦促其他科研工作者,,不僅要搞好自己的本職科研工作,,還要努力傳播科學精神、科學思想,,這也是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,。
作為快手新知“我在快手讀人間”特別策劃的活動之一,此次直播以探索天地奧秘為主題,,為觀眾展示了許多航天地質(zhì)小知識,,也以小見大讓大家感受到了中國航天的發(fā)展歷程。而接下來,,快手新知也將繼續(xù)為快手用戶提供更多“閱讀”新體驗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