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河灘邊,,侯娜承包了30畝地,,專門種植葫蘆。一年辛苦,,她可以收獲十幾萬只形態(tài)各異的葫蘆,。最大的能有1米多高,最小的比小拇指還袖珍些,。侯娜看到這些葫蘆第一眼,,就知道它應該擁有怎樣的生命。
那些大小適中的葫蘆,,侯娜讓它們變身為一種樂器,。經(jīng)過手工雕琢,葫蘆身子下長了3條竹管做成的腿,,葫蘆頭上裝上了“小帽子”(注:吹嘴),,從“小帽子”中吹氣,手指按壓3條腿上的空洞,,葫蘆就發(fā)出婉轉悅耳的聲音,,變成了備受小朋友們喜歡的樂器——葫蘆絲。侯娜做的葫蘆絲發(fā)音清脆,、音準好,,還能“私人定制”,刻上孩子的名字,。小朋友們都紛紛拜侯娜為師,,不光要買葫蘆絲,更要跟著學,,吹一曲《月光下的鳳尾竹》,。
那些身形完美的葫蘆,侯娜讓它們變身為藝術品,。百里挑一,、千里挑一的葫蘆,才能登上侯娜的工作臺,。一臺烙畫機,,加熱到不同的溫度,,筆尖接觸葫蘆的身體,就刻畫出深深淺淺不同的色彩,。侯娜準確地控制溫度,,下筆嫻熟,大約30分鐘,,記者現(xiàn)場出題的一幅葫蘆畫就誕生了,。兩條小船飄蕩在葫蘆上,頗有意境,。
更小的一枚葫蘆上,,侯娜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豬,豬身上的毛發(fā)絲絲可見,,需要拿放大鏡才可以看清楚,。問及如何做到,侯娜笑言:“無他,,但手熟爾,。”
侯娜的手藝,源自父親,。她堅守葫蘆工藝,,在葫蘆上作畫、將葫蘆做成樂器,、扳指,、蟈蟈籠,其實,,她堅守的也是一種傳統(tǒng)藝術,,一種工匠精神。
葫蘆的第一次生命是大自然賦予的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