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州5點多的街道,,天還沒亮,冷風刺骨,。
有這樣一群人組成了一支支抗“疫”一線小分隊,,他們身著紅馬甲和白色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路上穿梭。
1月13日,,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走訪社區(qū)工作人員和醫(yī)護人員,,對于“上門服務”進行核酸采樣工作,在她們眼中是什么樣子的,?有社區(qū)工作人員表示,,有“風險”卻很滿足。
“大白”身旁的“紅馬甲”
1月13日,,不到早上6點,,馬路上出現(xiàn)了一抹“紅白組合”的身影穿梭在街道。
鄭州市金水區(qū)南陽新村街道辦事處群英社區(qū)網(wǎng)格長朱利敏和醫(yī)護人員在約定地點碰面后,,兩人開始前往今天的目的地開始工作:上門進行核酸采樣,。
“一般是6點碰面,有時候會提前到集合點做準備,。”朱利敏說,,社區(qū)內(nèi)隔離人員比較多,加上他們都分散在不同小區(qū),,每天早上一名社區(qū)信息員加一名醫(yī)護人員組成一個“小分隊”,,共有5隊,到各個樓院對照著名單挨家挨戶敲門采集核酸,,電動車是最方便的,,“就是太冷了,得把自己裹厚一點,,不然都‘凍透’了。”朱利敏打趣道,有時候騎車凍得手都是僵的,,好在可以爬樓梯“熱身”暖和暖和,。
樓層低的住戶還好說,有些住戶在7樓,,老舊社區(qū)又沒有電梯,,早上6點多的樓道里靜悄悄的,很多市民還都在熟睡中,,朱利敏和醫(yī)護人員就一步一步往上挪動著,。
朱利敏笑著表示,來回幾趟下來,,身上還會出一層薄汗,,“咱們醫(yī)護人員更辛苦,穿著不透風的防護服,,幾趟下來他們的防護面罩上都是水霧,。”
一個半小時的核酸采樣工作,朱利敏聽到最多的就是“你們辛苦了”“謝謝”,。
朱利敏說著眼眶有些微微泛紅,,她告訴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記者:“大伙都很給力,盡全力配合我們的工作,,有一個阿姨,,每次臨走前都要囑咐我們‘千萬做好防護,保護好自己’,。”
朱利敏表示,,雖然日常的核酸采樣工作有一定“風險”,但正是有點點滴滴的“溫暖”讓她感到十分踏實,,并支撐她一直走下去,。
“讓孩子多睡一會,我們最后再去”
鄭州市金水區(qū)南陽新村街道辦事處群英社區(qū)網(wǎng)格長屈彩霞也是這支抗“疫”一線小分隊中的一員,。
在集合點準備出發(fā)前,,屈彩霞先撥通了李女士的電話:“我們要出發(fā)了,沒事沒事,,讓孩子多睡一會,,我們最后再去你家,你和阿姨先準備好,。”
屈彩霞稱,,目前李女士和婆婆帶著4歲的孩子處于居家隔離的狀態(tài),“我們早上6點多要到各個社區(qū)進行核酸采樣,,孩子年齡太小,,早上貪睡起不來。”
其實,按照這樣的路線是不順路的,,每次完成十幾戶的核酸采樣工作后,,屈彩霞還要騎著電動車帶著醫(yī)護人員再折回來到李女士家,她說:“小家伙總是打著哈欠強忍著困意站在門口等我們,,做核酸的時候孩子特別配合,,不哭也不鬧,是一名特別懂事的孩子,。”
屈彩霞稱,,送快遞、買生活日用品,、倒垃圾,,只要大家有需要,每一位社區(qū)工作人員都會隨叫隨到,,“有時候一戶人家我們一天都能見好幾次,,久而久之大家都是朋友了。”
80多歲老奶奶從輪椅上“站”起來配合醫(yī)護人員做核酸
“有困難想辦法克服困難”,,河南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核酸采集醫(yī)療隊的每一位醫(yī)護人員都用這句話來要求自己,。
穿脫防護服浪費時間?該院兒童腎病紫癜診療中心副主任魏明杰說,,那我們就在穿防護服前去廁所,,采樣過程中盡量不喝水。吃飯影響進度,?魏明杰表示,,那我們就等采樣工作完成后再吃飯。
“安排醫(yī)護人員上門采樣吧,。”魏明杰收到通知后,,帶領了幾名醫(yī)護人員和桐柏路社區(qū)工作人員上門為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年齡特別小的孩子做核酸。
魏明杰稱,,每次上門采集核酸的時候,,都能感受到大家濃濃的愛意和溫暖,“大家一看到我們上門采樣,,都特別熱情,,給我們倒熱水暖手、配合我們工作,、家里儲備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來‘招待’,。”
最令魏明杰感動的是,桐柏路社區(qū)內(nèi)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,,因為生病的原因常年臥床,,“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老太太坐在輪椅上,,等到我們第二次去的時候,她兒子和兒媳兩個人把老太太從輪椅上‘架’起來,,他們說看我們彎著腰辛苦......”魏明杰說,,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被狠狠地揪了一下,。
“每天是很辛苦,,6點20就要到醫(yī)院集合,一直采樣到下午3點,。”魏明杰表示,,即使工作繁忙,工作中的點點滴滴卻令她感到十分幸福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