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臘盡春回,,漫長的冬天只剩下一點點尾巴,。
今冬,,豫發(fā)集團、錦榮公益社攜手河南商報第8屆《暖冬》溫暖出發(fā),,并聯(lián)合18地市駐村第一書記發(fā)起暖冬扶貧扶志公益活動,。一個多月以來,我們的足跡遍布開封,、鄭州,、濟源、南陽,、商丘,、周口等全省各地,報道了十多個勵志感人的故事,,幫助身處逆境的家庭和孩童,。并在全省多個學校建立起愛心圖書角,扶貧更扶志,。
春節(jié)臨近,,暖冬要跟大家作暫時告別,但我們不忘初心,,期待來年再續(xù),。
【時光機】:回看第8屆暖冬
這一季的暖冬,,河南商報記者和志愿者們在這些地方留下過足跡,。
第一站:開封
王澤陽(16歲)和王澤宇(15歲)兄弟倆的生活本該是無憂無慮的,可因爸爸患有強直性脊柱炎,,兩人只得靠賣蜂蜜為父治病,,并且只有一個人能繼續(xù)上學。
許多愛心人士在河南商報上得知兄弟倆的故事后,,都表示要購買他家的蜂蜜,,幫孩子度過難關。

第二站:鄭州
今冬,,有這樣的母子三人走進了人們的視野,,姐弟倆為了給母親省錢看病,只能住在小區(qū)的樓道內,,可盡管如此,,姐弟倆也仍然未喊過一個“苦”字。
他們的故事被報道后,,立刻就引起了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注,,不僅給他們籌集了數(shù)萬元的善款看病,還給他們租了房子,,讓母子三人趕在下雪前住進了溫暖的“家”,。

第三站:濟源
15歲的濟源山里男孩孫東海雖然還在上學,,但卻已經(jīng)是家里的“頂梁柱”。他從十一二歲開始就琢磨怎么脫貧,,在思考中,,他家依靠養(yǎng)豬、承包土地種植蔬菜,,終于在2016年摘了貧困帽,。
2018年12月25日,這個堅強的少年還入選了全國“新時代好少年”,。

第四站:濟源&南陽
21歲女孩陳賽男和12歲女孩宋文琳因為患有“成骨不全癥”,,被人稱為“瓷娃娃”。對他們來說,,睡覺時一次不經(jīng)意的翻身,,都有可能引起骨折,陳賽男已經(jīng)骨折過80多次,。我省登記的“瓷娃娃”共有219名,,因身體原因,他們要面臨更多的考驗,。報道發(fā)出后,,他們的處境得到很多人的關心。

第五站:商丘&新密
在暖冬報道間隙,,我們發(fā)起了為鄉(xiāng)村學校捐建“愛心圖書角”的活動,,先后關注了殘疾大叔宋信昌創(chuàng)辦辦留守幼兒學校、焦作的“一校一師一生”的故事,,還邀請4名鄉(xiāng)村留守兒童講述了他們最與一本課外書的故事,,呼吁社會人士這些學校和孩子們捐書。一周時間內,,得到了很多愛心企業(yè)、愛心組織和愛心人士的積極響應,,募集圖書近2000本,,此外還有一些善款和文具等。河南商報和愛心人士一起,,相繼在新密、商丘等地多所學校建立起愛心圖書角,。

第六站:南陽
南陽的小冉(化名)和小萌(化名)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花,,只有5歲,。不幸的是,,姐姐小冉是一名腦癱患兒,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,??山忝脗z心有靈犀,雖然小冉口齒不清,,妹妹小萌總能聽得懂,不僅教姐姐認字,,還幫姐姐穿衣吃飯,。幸運的是,經(jīng)過治療,,小冉的情況已經(jīng)有所好轉。

第七站:項城
2018年12月26日傍晚,,在沈陽的一蔬菜大棚旁,,隨著“轟”的一聲爆炸聲傳來,來自河南項城的4個孩子被燙傷,,灼熱的水蒸氣正包圍著他們,。
隨后,孩子們被送到當?shù)氐尼t(yī)院,,住進了重癥監(jiān)護室,,河南商報進行了報道,4個孩子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關注,。

第八站:開封
在開封市東北方向的貧困村米寨村,,蓮藕豐收本是件讓人高興的事情,但因市場差,,十多萬斤蓮藕滯銷,,這可愁壞了村民們。
河南商報進行報道后,,一些志愿者便開始將此事轉發(fā)朋友圈,,呼吁大家關注。省內愛心人士及企業(yè)也都積極組團訂購,,解了米寨村村民的燃眉之急,。

第九站:鄭州
在鄭州康復前街附近的小旅館內,居住著一群特殊的媽媽們,,她們的孩子患有自閉癥,、腦癱、腦損傷等疾病。
為了給孩子看病,,有的人工作沒了,,家也散了,但是,,只要有一絲希望,,她們就不想放棄。新的一年,,希望這些孩子和媽媽們能越來越好,。

第十站:開封
女本柔弱,為母則剛,。用這句話來形容開封的陳阿姨,,再合適不過。
10年前,,懷孕五個月的女兒米華遭遇車禍,,成為植物人,但腹中的雙胞胎女嬰?yún)s得以保全,。陳阿姨始終堅信,,女兒可以康復,并且一直細心地照料女兒,。報道讓很多人為之動容,,感慨母親的溫柔、堅韌,。

【暖冬報道組】:不忘初心,,期待來年再續(xù)
跋山涉水走過這些地方,見證這些困境中的奮斗,、向上,,不屈于愛。河南商報記者們也一次次被感動,,他們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受,。
記者彎文奎:
今年,我關注了濟源15歲少年孫東海的故事,,全國僅10名同學入選全國“新時代好少年”,,他是其中一個。
我為他點贊,,窮人的孩子早當家,好一個有志氣的少年,;不向命運低頭,,為一些等、靠、要的懶人做了一個好榜樣,,好一個有志氣的少年,!
少年強則國強,少年譬如朝陽,,他們身上有無限種可能,,他們將勇氣、毅力,、決心等振奮人心的詞匯集合于一體,,他們是這不完美的生活中流動著的美好的盼望。
記者陳媛媛:
在今年的暖冬采訪中,,有一個小女孩雖然不是被報道的主人公,,但是卻讓我記憶深刻。她才4歲,,當她的老師告訴我,,女孩的左眼在一歲時就被瘋父扎傷時,我猛地打了一個冷顫,,想把她拉到身邊,,抱抱她,可她不肯,,就像剛剛出生不久的小貓一樣,,充滿好奇又時刻保持著警惕性,但在臨走時,,她還是主動牽了我的手,,依偎在我身邊。
每年,,我們都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孩子,,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努力,讓他們開心,,那對我們來說,,就是最有意義的。
記者張晶晶:
我關注了南陽的一對雙胞胎姐妹花,。她們只有5歲,,長相乖巧漂亮。姐姐是一名腦癱患兒,,走起路來踉踉蹌蹌,,令人揪心。走著走著,,“噗通”一聲摔倒了,,孩子不哭不鬧,,掙扎著站起來的樣子,在我腦海里曾閃過無數(shù)遍,。好在姐妹倆心有靈犀,,姐妹倆互相扶持,抵抗著命運的惡意,。
一個家庭,,面對這樣一條生命,舍不得放棄,,相互取暖,。據(jù)估計,中國有600多萬腦癱患者,,這背后就有600多萬個家庭,。我希望,社會能提高對于腦癱患兒家庭的關注,,為他們的福利保障做出一些努力,。
記者劉遠懷:
這次暖冬,我關注了河南瓷娃娃接受教育的問題,,還為在外地打拼的河南老鄉(xiāng)發(fā)起募捐,,他們的孩子在當?shù)乇诲仩t爆炸后產(chǎn)生的蒸汽嚴重燙傷。
今年將要畢業(yè)的陳賽男,,雖然從小患有成骨不全癥,,但她的媽媽十幾年如一日地陪著她一同上學,這種堅持令人動容,,而學校為其母女提供免費住所的做法更是讓人心中一暖,。
也許,媒體的努力并不一定能讓孩子們的生活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,但是,,至少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溫柔。
記者劉鶴洋:
我關注了特殊兒童這個群體,,以及這些年幼的孩子背后堅強的母親,。
女本柔弱,為母則剛,,她們有著不一樣的面孔,,但是懷揣著相似的心情,那就是給孩子治病,,有的明知道希望不大,,但是從不放棄,點滴的希望,,對于這些母親都是種慰藉,。
外來的他們,,在鄭州這片土地上努力地尋求希望。在他們群租的房間內,,房門開著,有人走,,有人來,,像海浪不斷的翻涌,翻涌著這些母親最簡單的希望:孩子健康,。這些母親的堅強讓我感嘆,,這個社會是充滿愛的,希望孩子們能盡快康復,。
見習記者韓忠林:
母親細心照顧,,植物人女兒米華生下雙胞胎,還在“沉默”兩年后開口說話,。母愛面前,,這樣的奇跡我們習以為常。
為給女兒治病,,母親陳阿姨賣了房子,,借遍了親戚好友,負債累累,。生活雖苦,可她堅信創(chuàng)造了兩次奇跡的女兒,,可以再創(chuàng)造一次奇跡,。
米華是女兒,同樣也是母親,,她說自己堅持恢復最大的動力就是雙胞胎女兒,。“我要把我媽媽給我的愛,帶給我的女兒,。”
母愛一代代地延續(xù)下去,,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奇跡。
正如記者所說,,也許,,媒體的努力并不一定能讓孩子們的生活發(fā)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是,,至少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溫柔,。為困境中的孩子和家庭助力掌燈,是我們不變的初心,,感謝許許多多和我們一起助力的愛心人士,、愛心企業(yè),,暖冬來年再續(x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