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了貧困戶,,政府送政策,、送崗位、送資金,,有人爭得面紅耳赤,。光山縣紫水街道余集村的周家喜卻說:“我可不想當(dāng)這貧困戶!”
人間的苦澀有十分,,74歲的周老漢吃足了十二分,。27歲那年,妻子因病去世,;54歲那年,,兒子犯法入獄,兒媳離家出走,,丟給他幾個嗷嗷待哺的孫輩,;當(dāng)?shù)?dāng)媽當(dāng)爺爺,等到把幾個孩子拉扯大,,2014年,,老周家成了貧困戶。
為了養(yǎng)活孩子,,種地,、充絨,、當(dāng)泥瓦工,老周啥都干過,。近幾年,,周家喜除種好自己的責(zé)任田外,還把別人家沒種的田地租來種水稻,,收入逐年增加,。這么大年紀了還能種莊稼?“栽起秧來他們誰也沒我快,!”老周自豪地說,。
1月3日,記者走進余集村,,村頭的標(biāo)語十分醒目:“人窮不能志短,,勤勞才能致富”。在重新整修過的家里,,周家喜指著貼在墻上的扶貧明白卡給記者看:健康扶貧義診,、多項技術(shù)培訓(xùn)、公益崗位補貼,、四種社會保險……他激動地說:“國家政策這么好,,我要加油干,不給大伙兒添負擔(dān),。”
幾年下來,,周家喜帶著村里十幾個鄉(xiāng)親一起走上脫貧路。2015年,,老周種植20多畝水稻,;2016年,面積擴大到60多畝,。去年天氣不好只種了30畝,,但今年老漢有個大計劃:要種100畝!
為啥要種這么多,?周家喜說:多種點糧食能養(yǎng)活別人,,也能早日脫貧。駐村第一書記張軍詩插話道,,老周家去年的人均純收入超過3208元,,屬于預(yù)脫貧戶,今年就能領(lǐng)到脫貧光榮證,。
去年10月,,周家喜和另外9位自力更生的群眾被評為“脫貧之星”。這一年,,光山在108個村開展了“脫貧之星”等系列評先活動,,評出各類先進人物4200余人,,發(fā)放“脫貧光榮證”1.3萬多張,,有效消弭了“等靠要”思想,,激發(fā)了群眾脫貧的內(nèi)生動力。
“一枚雞蛋,,從里面破殼而出是生命,;從外面被人打碎了,就只能當(dāng)盤菜,。”該縣縣委主要負責(zé)同志說,,“要脫貧,必須走扶貧與扶志扶智結(jié)合的路子,。”
河南日報記者 李英華 歸欣 河南商報編輯 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