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3D打印技術,,不少人都聽說過,,什么3D打印的汽車、玩具,、美食等不都是嗎,?但是,,運用3D打印技術給河南11個月大的嬰兒重拼顱骨,,你信嗎,?
11個月大男嬰酷似“外星人” 問診無數(shù)均稱“無法治療”
盼了10個多月,2017年2月,,云云(化名)終于等來了寶寶小賓(化名)的降生。聽到小賓響亮有力的啼哭聲,,一家人欣喜若狂。
可漸漸地,,這一家人發(fā)現(xiàn),,小賓的長相跟正常的孩子越來越不一樣,頭特別尖,,感覺越長越像“外星人”,。
看見小賓長得越來越奇怪,,云云和家人都十分擔心,,更有旁人勸說讓把孩子送人,但這一家人哪里舍得,,于是,他們到各家醫(yī)院尋求答案和治療,。
但無奈的是,,當?shù)氐尼t(yī)院均告訴云云一家人,小賓的情況根本“無法治療”,,他們只好來到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(yī)院(省婦幼保健院)小兒神經(jīng)外科求診,。
得了發(fā)生率萬分之六的病 患兒需要重拼頭顱
在一系列檢查和診斷后,該院小兒神經(jīng)外科主任馬云富稱,,小賓患的是非常嚴重的狹顱癥,,在臨床上以單個或多個顱骨骨縫過早閉合為特征,是一種胎兒生長發(fā)育過程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疾病,,新生兒發(fā)生率為萬分之六,。
一般而言,在出生兩個月后,,人腦的腦重量會增加20%,,到6個月大時,會再增加一倍,。為給腦預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,,人在出生后,,顱骨之間會留有數(shù)條縫隙,直到腦部發(fā)育完成后,,顱縫才會逐漸閉合,。
但要是縫隙過早閉合的話,那顱腔空間就太小了,,會壓迫和限制正在迅速發(fā)育的腦組織,,引起顱內壓增高,并可能引起腦功能障礙,。
而小賓的頭部畸形,就是全部顱縫過早閉合所致,。這會限制小賓大腦額葉部分的發(fā)育,,對情感、智商發(fā)展影響極大,,所以,,必須在患兒發(fā)育關鍵期來臨之前進行手術治療。
為何會出現(xiàn)這個病呢,?馬云富說,,“到目前為止,病因還不明確,。”
為減小手術風險 用3D建模還原患兒頭骨
給小賓做手術,,馬云富想達到兩個目的:一是把畸形的顱骨全部拆卸,松解被壓迫的大腦,;二是對顱骨進行分割,,逐個塑成需要的形狀,再重新拼接,,也就是重拼顱骨,。
可是,這樣的手術不僅需要技術,,還要有立體裁剪的藝術美感,,對這個11個月大的寶寶來說,手術還可能存在腦脊液鼻漏,、靜脈竇破裂出血等風險,。
“風險實在太大了,所以才考慮采用3D建模,,等比例還原患兒頭骨,。”馬云富說,他們將在模型上預先設定裁剪方案、手術切割線等,,確保“精準手術”,。
據(jù)馬云富介紹,狹顱癥的矯形手術需要依照患兒頭骨形狀來進行,,每一例都是獨一無二的,,而以前進行顱骨矯形手術全靠術中解剖后,按實際情況憑經(jīng)驗實施,,到底效果如何,,只能等手術結束,頭皮縫合完后才能看出來,。但現(xiàn)在用3D打印技術,,就可以實現(xiàn)術前按1比1的比例重現(xiàn)患兒畸形頭骨。
“實物模型不僅為手術方案提供精準指南,,還可以通過提前測量患兒父母的面部數(shù)據(jù),,為患兒塑形后的面容能夠體現(xiàn)父母特征提供依據(jù)。”馬云富說,。
經(jīng)過4個小時手術,小賓重拼顱(頭)骨手術順利完成,。術后10天“拆線”,,過了幾天恢復期,小賓重拼的完美頭型逐漸顯現(xiàn),。
【鏈接】
什么是狹顱癥,?如何治療?
狹顱癥,,也叫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癥,,是一條或多條顱骨骨縫過早閉合而導致頭顱畸形、顱內壓增高,、智能發(fā)育障礙,,并伴有眼部癥狀。
據(jù)馬云富稱,,目前,,狹顱癥的治療方法首選是手術,而最好的手術時間為6個月到1歲期間,。
手術的目的是重開顱縫,,使顱腔有所擴大,去掉限制腦發(fā)育的因素,,防止顱內壓力增高,,改善顱骨和面部的外形,可盡量減少對大腦發(fā)育的影響。
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實習生 劉鶴洋 河南商報編輯 趙琦 來源 河南商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