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拍下的西滑封村,。宋祖恒攝
核心提示
2005年1月20日,本報推出長篇人物通訊《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》,,報道了武陟縣西陶鎮(zhèn)西滑封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在富,,自1959年帶領鄉(xiāng)親們大力興辦集體企業(yè),探索“以工養(yǎng)農,、興工富民”的發(fā)展模式,,把一個“糠包村”變成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發(fā)展一面旗幟的輝煌歷程和動人故事。
時空跨越六十年,,西滑封村發(fā)生滄桑巨變,,但歷任村干部為老百姓謀幸福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,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西滑封人在鄉(xiāng)村振興道路上砥礪前行,。
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,,記者再次走進西滑封,,感受這座豫北小村莊煥發(fā)出的生機與活力。
□河南日報記者陳學樺 胡舒彤 河南報業(yè)全媒體記者成安林
敢干實干“糠包村”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
循著黃河北岸的一條公路,,穿過數(shù)個村莊集鎮(zhèn),,記者眼前一亮:整齊有序的廠房、川流不息的車輛,、拔地而起的樓房,、花團錦簇的廣場……眼前的一切與周邊環(huán)境的巨大反差,讓人有種從鄉(xiāng)村到都市的錯覺,。
沒錯,,這就是“都市”!這是有著“鄉(xiāng)村都市”美譽的武陟縣西滑封村——村民居住有樓房,、健身有廣場,、退休有工資、看病有保障……
時光回溯到60年前,,“一頭毛驢三條腿,,一眼機井沒有水,一畝不打半石糧,,一年糠菜難顧嘴,。”這首民謠,正是西滑封村當年貧窮境況的真實寫照,。
“苦干不苦熬,,敢干不蠻干,不改變西滑封的窮面貌,,我死不瞑目,。”1959年,31歲的王在富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,。
從小雞作坊,、醬醋作坊、榨油作坊,,到酒廠,、罐頭廠、印刷廠,,再到電纜廠、方便面廠,、造紙廠,,西滑封村的村集體企業(yè)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、越做越強,,并于1991年組建了全省農村首家集農工商為一體的集團公司——黃河集團公司,,成為我省農村村集體經濟發(fā)展的一面旗幟,。
隨著村企發(fā)展壯大,村民們的生活質量也是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,。
8月17日,,走進西滑封村小區(qū)潤豐園游園,村民李素英指著身后那棟曾被譽為“中國農民第一樓”的16層高樓告訴記者,,“我們現(xiàn)在住的已經是村里的‘第四代’房子了,,里面裝有中央空調,四季如春,,日子過得是越來越滋潤,。”
土坯房、2層獨立小樓,、6層村民住宅樓,、16層高樓……村民住房隨著時代變遷而發(fā)生的變化,正是西滑封村擺脫貧困,、迎來愈加美好生活的縮影,。
轉型發(fā)展“小康村”村企活力充沛
位于西滑封村的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出產的“思圓”方便面承載了不少人的記憶。
“圓圓的月亮,,圓圓的臉,,圓圓的碗中是思圓方便面……”一個簡約而富有情感沖擊力的電視廣告,曾叫響大江南北,,一夜之間,,人們記住了思圓方便面產自“斯美特食品”。
“斯美特總廠在西滑封,,同時在陜西,、湖南、吉林,、周口設有四個分廠,,產品銷售覆蓋全國,并出口俄羅斯,、朝鮮等國家,,產銷量已跨入全國五強。”8月16日,,在斯美特食品工廠體驗館,,身穿白大褂工作服的西滑封村黨委書記、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有利對記者說,。
作為村辦企業(yè),,斯美特為何有如此強的生命力?
“分兩期拿出20%的股份,,出讓給中層管理者和工廠里的村民,。”王有利說,,村民變股民,成了企業(yè)的所有者,,獲得感增強了,,干勁自然就大了。
西滑封村原有企業(yè)是清一色的集體企業(yè),,在特殊年代靠著“不怕苦,、不怕累”的干勁、“人心齊,、泰山移”的精神,,創(chuàng)造過輝煌。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洶涌而至,,吃“大鍋飯”,、跳“集體舞”等弊端日益顯露,企業(yè)漸漸失去了發(fā)展活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,走到了生死關口,。
發(fā)展才是最好的傳承。從王在富手中接過“接力棒”的西滑封村原黨總支書記王孝江帶著問題,,先后赴全國多個先進地區(qū)學習經驗,。大家一致認為:唯有轉型,才有生路,。
離斯美特廠區(qū)不遠,,是前身為西滑封造紙廠的三豐紙業(yè)公司,只見車間里機器轟鳴,,廠區(qū)內車來車往……這處沉寂數(shù)年的造紙廠如今重煥生機,,呈現(xiàn)出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。
因管理不善,、產品不對路,,造紙廠一度停產。2014年1月,,西滑封村與“能人”趙衛(wèi)平達成合作協(xié)議,,砍掉了低端生產線,新上了無碳復寫紙生產線,。造紙廠“浴火重生”,,產品不僅暢銷國內,且遠銷到日本,、新加坡等國家,。
電纜廠、鋼板廠等村企,都曾是西滑封村的骨干企業(yè),,由于體制不順、經營管理機制不活,,發(fā)展陷入停滯,。村黨委會召開大會討論后,決定以黃河集團公司持股49%,、其他股東持股51%的比例對企業(yè)進行股份制改造,,并以企業(yè)現(xiàn)有固定資產和歷史最高業(yè)績?yōu)榛鶖?shù),公開對外承包,。
“這樣既保障了村集體財產不流失,,又可以促進企業(yè)做大做強。”王孝江說,。
按照以股權換發(fā)展的模式,,西滑封村引進社會資金和力量,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或租賃經營,,使村企煥發(fā)了活力,。
“資產不能掙錢,那是一堆廢鐵,。通過改革盤活了企業(yè),,變虧損為盈利,村集體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,,扭轉了集體經濟的‘虛胖’,,全村人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。”王有利說,。
在“引進來”的同時,,西滑封人也不再囿于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故土。以資金為紐帶,,股權為聯(lián)接,,西滑封村“走出去”,先后在域外組建了綠源輻照公司,、青海光科光伏新能源發(fā)電公司和中能,、沁濟兩個天然氣公司等。
這一“進”一“出”,,讓西滑封產業(yè)實現(xiàn)了由“低(端)”到“高(端)”,、從“黑(色)”到“綠(色)”的轉變。如今,,西滑封總資產達15億元,、村企年銷售收入20多億元,村民年人均收入達3萬多元,獲得了全國名村影響力300強,、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等“國字號”榮譽,。
勇立潮頭“掌舵人”守得初心為人民
老書記王在富離開村民已逾五年,但他的“老有養(yǎng),、小有教,、住有房、樂有場”的樸素愿望,,始終是西滑封村歷任黨委的無悔初心和前行動力,。一路走來,西滑封人一步一個腳?。壕氉魈铒柎蠹叶亲?,創(chuàng)辦企業(yè)鼓起村民腰包,建造房屋改善群眾居住條件,,興修公園美化人居生活環(huán)境,。
還有細致入微的關懷:定期組織村里老人外出旅游;為村民免費辦理農村新型合作醫(yī)療保險,;建中小學,、幼兒園,實行學生上學教育補貼制度,,為考上大學的大學生發(fā)獎學金,;村民的水、電,、氣費用全免……西滑封村黨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“發(fā)展為了人民,,發(fā)展依靠人民,發(fā)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”的新發(fā)展理念,。
采訪接近尾聲時,,記者走進西滑封精神干部培訓中心大院,一座黃河船夫的雕像熠熠生輝,、引人矚目:在浪花飛濺的黃河激流中,,一位健壯艄公手握長櫓,力挽狂瀾,,眉宇間凝聚著無畏和豪邁,。
有人說,這是西滑封人敢于創(chuàng)新,、與時俱進的象征,;有人說,這是西滑封歷任“舵手”勇立潮頭,、把穩(wěn)航向的生動寫照,;也有人說,,這是西滑封人搏擊風浪60載,一路高歌的寶貴實踐……
60年來,,西滑封村滄桑巨變,。是什么支撐著這個占地面積只有0.57平方公里,人口只有1300多人的豫北小村勇立潮頭,、永葆青春活力的,?
武陟縣委書記秦迎軍深有感觸地說,是西滑封人身上那股艱苦奮斗,、實事求是、無私奉獻,、共同富裕的精氣神,,是西滑封村歷任干部那顆為民之心。
“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愿望,,守得這顆初心,,西滑封的明天才會更美好。”站在西滑封村特色小鎮(zhèn)規(guī)劃圖前,,王有利堅定地說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