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
母親節(jié)即將到來,,河南商報推出“雙面人生”系列報道,,聚焦女性教育工作者,去看看她們在“教師”和“母親”兩種身份中,,如何“一鍵切換”,。
三年時間,她一直帶著幼小的女兒,,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,。她是學生心中的“超人媽媽”,她也是女兒眼中的“superstar”,,她就是鄭東新區(qū)外國語中學高三(四)班班主任孟愛華,。
帶班三年,班級榮譽貼滿墻,,可她卻為自己女兒的教育犯了愁,。她該如何解困?
身為教師的她
是“超人媽媽”,,擁有十八般武藝
文能教書育人,武能鹵面烙餅,,動則縫縫補補,,靜則心理疏導,在學生眼里,,孟愛華擁有十八般武藝,,無所不能。
為了給學生改善伙食,她利用回家休息的時間,,卷起袖子做起了綠豆湯,、鹵面、包子,、蔥油餅……
不會做的美食,,只要學生們一句“想吃”,糖,、小麻花,、桃酥、蛋糕,,還有各類水果,,孟愛華就會毫不猶豫地沖進超市一一買來。
每個月800元錢的班主任補貼,,她全部拿來給學生用,。學生衣服開線、掉扣子,,她總能第一時間發(fā)現(xiàn),,拿出針線包給學生縫補。學生想家了,,她有個專門的號碼,,讓學生跟爸媽通電話。
與學生同吃同住三年,,只能周末休息一天的孟愛華,,不知不覺竟然給學生們改善伙食400多次,花去話費五六千元,。
這一屆的學生是幸運的,,孟愛華將他們從高一帶到高三,學生們幸福地說,,“您真是我們遇到的最好的班主任,,沒有之一。”學生在便利貼上一筆一畫地寫上這句話,,直到現(xiàn)在還貼在教室,。多年來的堅持與付出,為她贏得了不少榮譽: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,、鄭東新區(qū)優(yōu)秀班主任,、優(yōu)秀教師……
然而,孟愛華在意的不是這些,,她最在意的是她的這個身份:學生的好朋友,。
身為母親的她
跌落為普通家長,,遭遇了育兒困境
兩年前,在鄭東新區(qū)外國語中學住過校的女教師都知道,,每天早上她們跑操回來,,迎接她們的不是夢想,而是4歲娃娃的哭聲,。
沒錯,,她就是孟愛華的女兒依依。剛隨媽媽住校那會兒,,在一個不熟悉的環(huán)境里,,依依每天睡醒都看不到媽媽,只能驚恐大哭,。
“別哭了,,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。”陳小賢老師曾經嘗試勸導,,可沒有育兒經驗的她,,不知該如何安慰,依依便越勸越哭,。
如今,,隨媽媽住校三年的依依早已獨立懂事,背起書包,,成為一名正式的小學生,。但此時的“superstar”卻跌落為一名普通家長,陷入了育兒困境,。
孟愛華雖然現(xiàn)在依然把依依帶在身邊,,可陪伴她的時間越來越少。早上7點30分,,孟愛華能準時去送女兒上學,,可中午卻無法接她回來,只能午托,。
下午4點30分也只能委托同事幫忙,,把依依一起接回來?;貋砗?,依依就只能和小伙伴一起在教室寫作業(yè)。
沒有爸媽的陪伴,,依依寫作業(yè)狀況頻出,。“注意力不集中,寫作業(yè)拖拖拉拉,,經常下午放學后就開始寫作業(yè),,磨磨蹭蹭能寫到晚上11點多。”孟愛華頭疼地說,,拖延個六七個小時是常事兒,。
最近孟愛華想盡辦法多陪孩子一兩個小時以后,依依的磨蹭拖拉狀況稍有好轉,。在當家長的道路上,,孟愛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一天兩趟往返于家校間
再辛苦她也心甘情愿
在家里,,她是一個不到一歲孩子的母親,。在學校,她是一位溫暖和善的數學教師,。作為母親,,她悉心照料孩子的一切,為孩子的成長默默付出,。作為教師,,她認真鉆研教學,耐心細致地為學生授業(yè)解惑,。
她每天都在教師,、母親的角色中不斷轉換,,每天都在為孩子們的事情忙碌著。她是管城回族區(qū)五里堡小學的趙丁瑩老師。
身為母親的她
為了孩子,,每天兩趟往返于家校間
去年10月份,趙丁瑩是一個不到半歲孩子的母親,,那時的她每天與孩子待在一起,,快樂幸福。
然而,,6個月的產假過得飛快,,那時,上班后如何帶娃成了趙丁瑩急需解決的問題,。
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,,一邊是責任在身的工作,怎么辦,?
沒有過多猶豫,,趙丁瑩決定讓孩子學喝奶粉。“可孩子對奶粉過敏,,平常的奶粉喝不了,,必須要買那種特殊奶粉,但特殊奶粉沒有一點奶味,,聞起來就特別難喝,,所以孩子也不喝,。”回憶起給孩子斷母乳的經歷,趙丁瑩臉上帶上了一絲無奈,。盡管孩子“不接受”奶粉,,趙丁瑩還是狠下心來讓孩子“學”。
“每隔兩個小時得喂一下她,,但是,,那一上午,我堅持沒喂她,,她哭了很多次,,她爺爺奶奶不停地讓我喂,我也沒同意,,最后實在受不了,,我就出門了。”說這話時,,趙丁瑩的眼角有點濕潤,。
在趙丁瑩看來,工作后,,她不能時刻待在孩子的身邊,,只能做如此無奈之舉。
她家距離學校有一個小時的公交車車程,,為了節(jié)約時間,,從來沒有騎過電動車的她在休完產假后,開始騎著電動車上班,,每天兩趟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,。“基本上每天中午我都會騎著電動車回家喂孩子,然后簡單吃點飯后便往學校趕,。”她說,,能夠見孩子一面,抱一下孩子,,再辛苦也是值得的,。
身為教師的她
更多地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
從教6年來,趙丁瑩擔任了5年的語文教師,,沒承想,,休完產假后,由于工作的需要,,她擔任了學校里的數學教師,。接到任務以后,趙丁瑩積極想辦法,、尋幫助,。
不到兩周的時間,,她就已經熟練掌握數學科目的教學方法,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躍起來,。她還參加了學校里組織的青年教師大賽,,取得了優(yōu)異成績。
成為一名媽媽之后,,她的想法有了一些轉變。“我現(xiàn)在不僅要上好課,、講好題,,還要更多地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。”趙丁瑩感慨,,“其實家長們真的都是為了孩子,,想讓孩子們成長成才。在以后的教學中,,除了知識的講述,,我可能還要更多地教孩子們怎么做人。”
當談及如何做好陪伴孩子與教學工作之間的平衡時,,趙丁瑩表示,,她通常會在學校將教學上的事情處理完畢,回到家中便會與孩子待在一起,,“其實就是做好時間的分配,。”
就這樣,為了每天都見到孩子,,她一天兩趟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,。為了備戰(zhàn)青年教師大賽,她一邊修改PPT,,一邊哄娃,。她對奔波的勞碌、備課的辛苦,、哄娃的不易輕描淡寫,,但其中的艱辛,也許只有她才能夠體會,。教師不易,,為母更是不易,但她依然坦然接受,,積極應對,。
作者:河南商報記者 劉慧麗 李志遠
編輯:河南商報 張路
來源:河南商報


母親節(jié)即將到來,,河南商報推出“雙面人生”系列報道,,聚焦女性教育工作者,去看看她們在“教師”和“母親”兩種身份中,,如何“一鍵切換”,。
(1)
帶女兒在校吃住三年 她是學生的“超人媽媽”
帶女兒在校吃住三年 她是學生的“超人媽媽”
三年時間,她一直帶著幼小的女兒,,和學生們吃住在一起,。她是學生心中的“超人媽媽”,她也是女兒眼中的“superstar”,,她就是鄭東新區(qū)外國語中學高三(四)班班主任孟愛華,。
帶班三年,班級榮譽貼滿墻,,可她卻為自己女兒的教育犯了愁,。她該如何解困?
身為教師的她
是“超人媽媽”,,擁有十八般武藝
文能教書育人,武能鹵面烙餅,,動則縫縫補補,,靜則心理疏導,在學生眼里,,孟愛華擁有十八般武藝,,無所不能。
為了給學生改善伙食,她利用回家休息的時間,,卷起袖子做起了綠豆湯,、鹵面、包子,、蔥油餅……
不會做的美食,,只要學生們一句“想吃”,糖,、小麻花,、桃酥、蛋糕,,還有各類水果,,孟愛華就會毫不猶豫地沖進超市一一買來。
每個月800元錢的班主任補貼,,她全部拿來給學生用,。學生衣服開線、掉扣子,,她總能第一時間發(fā)現(xiàn),,拿出針線包給學生縫補。學生想家了,,她有個專門的號碼,,讓學生跟爸媽通電話。
與學生同吃同住三年,,只能周末休息一天的孟愛華,,不知不覺竟然給學生們改善伙食400多次,花去話費五六千元,。
這一屆的學生是幸運的,,孟愛華將他們從高一帶到高三,學生們幸福地說,,“您真是我們遇到的最好的班主任,,沒有之一。”學生在便利貼上一筆一畫地寫上這句話,,直到現(xiàn)在還貼在教室,。多年來的堅持與付出,為她贏得了不少榮譽: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,、鄭東新區(qū)優(yōu)秀班主任,、優(yōu)秀教師……
然而,孟愛華在意的不是這些,,她最在意的是她的這個身份:學生的好朋友,。
身為母親的她
跌落為普通家長,,遭遇了育兒困境
兩年前,在鄭東新區(qū)外國語中學住過校的女教師都知道,,每天早上她們跑操回來,,迎接她們的不是夢想,而是4歲娃娃的哭聲,。
沒錯,,她就是孟愛華的女兒依依。剛隨媽媽住校那會兒,,在一個不熟悉的環(huán)境里,,依依每天睡醒都看不到媽媽,只能驚恐大哭,。
“別哭了,,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。”陳小賢老師曾經嘗試勸導,,可沒有育兒經驗的她,,不知該如何安慰,依依便越勸越哭,。
如今,,隨媽媽住校三年的依依早已獨立懂事,背起書包,,成為一名正式的小學生,。但此時的“superstar”卻跌落為一名普通家長,陷入了育兒困境,。
孟愛華雖然現(xiàn)在依然把依依帶在身邊,,可陪伴她的時間越來越少。早上7點30分,,孟愛華能準時去送女兒上學,,可中午卻無法接她回來,只能午托,。
下午4點30分也只能委托同事幫忙,,把依依一起接回來?;貋砗?,依依就只能和小伙伴一起在教室寫作業(yè)。
沒有爸媽的陪伴,,依依寫作業(yè)狀況頻出,。“注意力不集中,寫作業(yè)拖拖拉拉,,經常下午放學后就開始寫作業(yè),,磨磨蹭蹭能寫到晚上11點多。”孟愛華頭疼地說,,拖延個六七個小時是常事兒,。
最近孟愛華想盡辦法多陪孩子一兩個小時以后,依依的磨蹭拖拉狀況稍有好轉,。在當家長的道路上,,孟愛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一天兩趟往返于家校間
再辛苦她也心甘情愿
在家里,,她是一個不到一歲孩子的母親,。在學校,她是一位溫暖和善的數學教師,。作為母親,,她悉心照料孩子的一切,為孩子的成長默默付出,。作為教師,,她認真鉆研教學,耐心細致地為學生授業(yè)解惑,。
她每天都在教師,、母親的角色中不斷轉換,,每天都在為孩子們的事情忙碌著。她是管城回族區(qū)五里堡小學的趙丁瑩老師。
身為母親的她
為了孩子,,每天兩趟往返于家校間
去年10月份,趙丁瑩是一個不到半歲孩子的母親,,那時的她每天與孩子待在一起,,快樂幸福。
然而,,6個月的產假過得飛快,,那時,上班后如何帶娃成了趙丁瑩急需解決的問題,。
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,,一邊是責任在身的工作,怎么辦,?
沒有過多猶豫,,趙丁瑩決定讓孩子學喝奶粉。“可孩子對奶粉過敏,,平常的奶粉喝不了,,必須要買那種特殊奶粉,但特殊奶粉沒有一點奶味,,聞起來就特別難喝,,所以孩子也不喝,。”回憶起給孩子斷母乳的經歷,趙丁瑩臉上帶上了一絲無奈,。盡管孩子“不接受”奶粉,,趙丁瑩還是狠下心來讓孩子“學”。
“每隔兩個小時得喂一下她,,但是,,那一上午,我堅持沒喂她,,她哭了很多次,,她爺爺奶奶不停地讓我喂,我也沒同意,,最后實在受不了,,我就出門了。”說這話時,,趙丁瑩的眼角有點濕潤,。
在趙丁瑩看來,工作后,,她不能時刻待在孩子的身邊,,只能做如此無奈之舉。
她家距離學校有一個小時的公交車車程,,為了節(jié)約時間,,從來沒有騎過電動車的她在休完產假后,開始騎著電動車上班,,每天兩趟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,。“基本上每天中午我都會騎著電動車回家喂孩子,然后簡單吃點飯后便往學校趕,。”她說,,能夠見孩子一面,抱一下孩子,,再辛苦也是值得的,。
身為教師的她
更多地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
從教6年來,趙丁瑩擔任了5年的語文教師,,沒承想,,休完產假后,由于工作的需要,,她擔任了學校里的數學教師,。接到任務以后,趙丁瑩積極想辦法,、尋幫助,。
不到兩周的時間,,她就已經熟練掌握數學科目的教學方法,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躍起來,。她還參加了學校里組織的青年教師大賽,,取得了優(yōu)異成績。
成為一名媽媽之后,,她的想法有了一些轉變。“我現(xiàn)在不僅要上好課,、講好題,,還要更多地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。”趙丁瑩感慨,,“其實家長們真的都是為了孩子,,想讓孩子們成長成才。在以后的教學中,,除了知識的講述,,我可能還要更多地教孩子們怎么做人。”
當談及如何做好陪伴孩子與教學工作之間的平衡時,,趙丁瑩表示,,她通常會在學校將教學上的事情處理完畢,回到家中便會與孩子待在一起,,“其實就是做好時間的分配,。”
就這樣,為了每天都見到孩子,,她一天兩趟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,。為了備戰(zhàn)青年教師大賽,她一邊修改PPT,,一邊哄娃,。她對奔波的勞碌、備課的辛苦,、哄娃的不易輕描淡寫,,但其中的艱辛,也許只有她才能夠體會,。教師不易,,為母更是不易,但她依然坦然接受,,積極應對,。
作者:河南商報記者 劉慧麗 李志遠
編輯:河南商報 張路
來源:河南商報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