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走,,到地里抓蟋蟀去!”每年8月,在新鄉(xiāng)延津縣,,夜幕降臨,,村民就會全副武裝,帶著抓捕工具,,三五成群去玉米地里逮蟋蟀,,然后再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。這里聚集著全國各地的買家,,只要老板們看上,,每只蟋蟀少則幾十元上百元,多則萬余元,,每年這時,,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就會回家專門抓蟋蟀。
8月23日晚,,大河報記者跟隨延津縣魏邱鄉(xiāng)前西南莊村民一起去地里抓蟋蟀,,感受他們抓蟋蟀的艱辛和快樂!
玉米地里村民戴著探路燈抓蟋蟀
8月23日晚,,天剛剛黑下來,,前西南莊的村民們就開始“騷動”起來了,大家騎著電動車,,三五成群,,全副武裝自發(fā)聚集到村口,因為村民要去田地里抓蟋蟀,,他們被稱為“蟋蟀獵人”,。
馮恒蘭也不例外,5點多她就早早地吃完了晚飯,。“去地里得穿長袖和厚點的衣服,,否則玉米葉子容易劃到臉。”馮恒蘭告訴記者,,出發(fā)前,,她還把逮蟋蟀的網(wǎng)兜、竹筒等工具裝了滿滿一書包,,頭上戴著一個明晃晃的探路燈,。
據(jù)村民介紹,每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都會趕回來,,專門到地里抓蟋蟀,,有時一個月就能賺很多錢。家里除了老人幼童外,,幾乎全村都會出動,,到地里去“尋寶”。附近的蟋蟀大家都抓完了,有村民就開車到幾十里甚至很遠地方找蟋蟀,。
當晚7點左右,大河報記者跟隨馮恒蘭一起,,來到了離村子幾里外的田地里,。再有半個月左右玉米就該成熟了,玉米有一人多高,,當晚葉子上面全是露水,,站里面除了看到燈光外,根本看不見人,。
只見馮恒蘭從包里取出麥麩子一小堆一小堆丟在地上,,她說這樣更容易引誘蟋蟀過來吃,方便抓捕,。
“頭大,、牙大、個頭兒大,、品相好的就能賣上好價錢,。”馮恒蘭邊小心翼翼尋找“獵物”,邊和記者分享抓蟋蟀的經(jīng)驗,,小的蟋蟀沒人要,,大的又不好找,這要全靠運氣,。
“這有一只,,還不錯。”說話間,,馮恒蘭瞄準一只蟋蟀,,用網(wǎng)兜撲了過去,拿到手掌里反復察看后裝入了竹筒里,,擔心蟋蟀逃跑,,再用棉花團把竹筒口塞緊。
村民苗振堂是一名中年男子,,抓蟋蟀是一把好手,,一手把著玉米葉,一手拿著網(wǎng)兜,,認真在尋找蟋蟀,。
夜市場里蟋蟀買家排了幾百米
蟋蟀,屬昆蟲綱動物,,俗名蛐蛐,、夜鳴蟲(因為它在夜晚鳴叫)、將軍蟲等。據(jù)研究,,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,,至少已有1.4億年的歷史,還是在古代和現(xiàn)代玩斗的對象,。目前,,延津縣有10多個交易市場,分為早市和夜市,,每天這里有大量全國各地來收購蟋蟀的老板,。
幾趟下來,記者也抓到了兩只蟋蟀,,裝到了竹筒里,,此刻鞋和衣服全被露水打濕,已經(jīng)濕漉漉了,。
從田地出來,,已是晚上9點多,村民每人收獲頗豐,,走在回去路上有說有笑,。68歲的張大娘也抓了幾只,她告訴記者,,五六天時間,,抓蟋蟀就賣了2600余元。
10多分鐘后,,記者和馮恒蘭,、張大娘一起來到附近夜市場,就在朱寨鄉(xiāng)馬路兩側(cè),,幾百米長擺滿了桌椅,,燈火輝煌,后面大多坐著全國各地前來收購蟋蟀的老板,。此刻,,已經(jīng)有很多村民拿著蟋蟀前來交易,一番討價還價,,合適了,,大家就會把蟋蟀賣了。
張大娘胳膊上挎著一個提籃,,里面放著10多個裝蟋蟀的罐罐,,罐外側(cè)四周用皮筋扎著。每到一個收蟋蟀的攤位前,,她都會駐足下來,,把放蟋蟀的罐子拿出來,,挨個讓老板看。有買家相中了,,不管多少錢,,一般她都會賣掉。她說,,都是地里撿來的,,賣點錢總比不賣強,就這樣她也很開心,。
一個多小時后,,張大娘賣了5只蟋蟀,,一共200元,,最貴的一只50元。現(xiàn)場多名村民表示,,前幾天有一個人一只蟋蟀賣了一萬七千多元,。“這個市場已經(jīng)有好幾十年了。”附近多名村民告訴記者,,每年8月,,早市凌晨四五點,夜市9點多就開始了,,人很多,,也挺熱鬧的。
現(xiàn)場收購蟋蟀的多名老板在受訪時表示,,他們買回來的蟋蟀一般都是參加競技比賽,,也有人當寵物飼養(yǎng)的。也有老板透露,,他們在村里低價收購,,倒手一賣就能賺很多錢。
夜已深,,快到凌晨時,,蟋蟀交易市場仍然火爆,圍著很多村民前來售賣蟋蟀,,在燈光映照下,,臉上堆著笑容。
作者:大河客戶端記者 呂高見
編輯:河南商報 王凡
來源:大河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