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州華聯商廈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李鋼
在二七區(qū),,有個“溫暖二七”的“公益+”系統,通過該系統,,可以讓老人們幾塊錢就吃到可口飯菜的小廚房,、無主管樓院的管理建設、一條條老舊道路的修葺美化,,還有兒童的看海愿望……這些項目都有人認領。
在這些項目的背后,,有政府部門的推動,,更有社區(qū)居民和轄區(qū)企業(yè)家的共同付出。鄭州華聯商廈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鋼,,就是認領公益項目者之一,。
別人需要幫助就二話不說捐助
李鋼的母親張淑云是鄭州華聯商廈董事長,這位基層女工出身的傳奇女性,,特別能感受普通大眾的悲歡喜樂,,并將這種情感傳遞給企業(yè)和家人。“你看這手工制的線香,,都是她(母親)去年在殘疾人士那兒買的,,殘疾人士做的手工包、線香,、布藝制品,,她看到就買,前些時候背了幾大包回來送人,。”李鋼拿著辦公室放的成盒的線香給大家看時說,,用著挺好,能幫助他們(殘疾人士)就行,。
這種“能幫助他們就行”的想法也浸染到了李鋼的日常習慣上,。去年二七區(qū)慈善總會找到李鋼,希望轄區(qū)企業(yè)認領一個“公益+”項目,,李鋼二話不說就認領了筑愛助殘公益項目,,幫助25名殘障人士及其照顧者掌握康復知識,提供上門康復服務,。“每次我給他們說做公益活動,,他們總是二話不說就捐助,經常比原計劃捐助得還要多,。”二七區(qū)慈善總會辦公室主任徐海金說,,每年區(qū)里的慈善企業(yè)榜單中企業(yè)名稱都會有變化,但始終不變的是鄭州華聯商廈。
李鋼說,,企業(yè)和家庭的影響讓他形成了“你只管先做了就行,,別考慮其他的”習慣。
不僅出錢出力,,還要為公益出思路
這種習慣,,有對外,也有對內,。鄭州華聯商廈在1990年營業(yè),,距今近30年歷史,是掀起中原商戰(zhàn)的主力之一,。其改制之前是國企單位,,一些老員工隨著年齡增大出現了因病致困、因病致貧的情況,。“他們之前是我們商廈的員工,,現在他們有困難,我們得想辦法幫助他們,,讓他們感受到企業(yè)大家庭的溫暖,,而且要幫得長久。”李鋼說,。
2015年10月16日,,鄭州華聯商廈向鄭州市慈善總會捐款50萬元,成立了“鄭州華聯商廈慈善救助基金”,,用于對特困職工救助,、大病救助、助學,、安老扶孤等方面的幫助,,讓捐助持續(xù)化、規(guī)范化和制度化,,目前已經有十幾位員工通過該基金獲得幫助,。
從每年的慈善日活動到慈善項目認領,李鋼從沒有漏過,,甚至還隔三岔五主動找轄區(qū)問,。“企業(yè)幾十年的文化都是這樣,做公益已經是習慣了,,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兒,,要勤問著對方有什么需要。”李鋼說,。
李鋼表示,,慈善要力所能及,,根據每年企業(yè)的經營情況進行捐助,企業(yè)也會在新一年的工作安排中對慈善公益工作提前做出安排,。作為慈善組織的參與者,,李鋼對公益慈善不但有行動,更有思路,。
近期,,他計劃做助力大學生讀書成才的活動,并計劃拿出商場一塊地方作為人才交流點,,在培養(yǎng)和吸引人才上雙重下力,。
公益既是企業(yè)責任
也是對企業(yè)的促進
和李鋼熟絡的人幾乎都知道他們家是一個公益世家,把做公益視為一種習慣,,是自然而然的事,。
這種習慣究竟從何時開始?這或許難以計算,。
記者了解到,,從鄭州市第一個慈善日至今,,無論企業(yè)遇到多大的困難,,鄭州華聯商廈每年都向慈善機構捐款。從商廈成立至今捐款額已累計達到500萬元,。
1996年開始慈善事業(yè),,幫助鞏義市沙漁溝鄉(xiāng)源村修建希望小學;為滎陽市廟子鄉(xiāng)廟子村修了公路,,投入了40萬元購買機器并建了大理石廠,;2008年汶川地震,鄭州華聯商廈總共捐款捐物一百多萬元,,當時職工捐款就捐了兩次,。
“對個人而言,能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,是一種習慣,,只管去做就是了。”李鋼說,,“對于企業(yè)而言,,一個企業(yè)的責任感不僅體現在能提供優(yōu)質產品和服務,更要在公眾困難的時候發(fā)揮影響力和號召力,,貢獻自身的力量,,幫助解困,實現社會價值,,為行業(yè),、產業(yè)乃至整個社會做出貢獻,。”
記者: 河南商報 楊桂芳 通訊員 徐海金
編輯:河南商報 郭爽
來演:河南商報